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佛教與現代人生
How the Buddhist help for modern life ? 
開課學期
110-2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趙飛鵬 
課號
CHIN1104 
課程識別碼
101 1127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6,7(13:20~15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101 
備註
A4:哲學與道德思考
總人數上限:6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102CHIN1104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佛教做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(耶、回、佛、印、猶),其歷史悠久,影響廣大,是不爭的事實。然而,在2500多年的傳承過程裡,佛教卻歷經多次轉化,並吸收了許多其他思想(主要是民俗信仰)而形成今日分布於亞洲大陸的形態。19世紀,英國人在殖民印度的過程中,因為研究佛教的歷史,從印度及東南亞國家發現了大量以「巴利語Pali」寫成的經典,與傳統佛教遺留下來的「梵文Sanskrit」經典有很大不同,對於了解早期佛教的狀況,例如釋迦牟尼(佛陀)的生平、其教法的主要內容、佛教的傳播與發展過程等,都有突破前人的進展。更使佛法的真實面目,得以完整的呈現於世。
簡單的說:佛陀的教說,一開始並不是一種新的宗教信仰,而是一種生命智慧,指導世人如何找到苦惱的根源,走出生命的迷思與困境。千百年來,佛教雖然已經被哲理化、信仰化、神秘化,甚至與其他宗教相去不遠,但所幸有巴利文佛典的保存,我們仍然可以學習到佛法的真正精神與方法。
本課程即是立基於近代以來,學術界對早期佛教研究的成果,將經典中的教說,系統化整理出來,向同學展示佛法的本來面目,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找到對自己有益的養分,進而改變思惟,創造幸福人生!
 

課程目標
1、了解佛教的演化過程
2、學習找出苦惱根源的方法
3、落實佛教精神於生活之中
4、減少憂鬱及自我否定的發生機率
 
課程要求
1、課前需準備
2、課中需討論
3、課後需複習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以email預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1、莊春江《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》
2、羅睺羅‧化普勒《佛陀的啟示》
3、達摩難陀《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》 
參考書目
1、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順法師 正聞出版社
2、滅苦之道 法遵法師 流通本
3、雜阿含經導讀 黃家樹 全佛出版社
4、學佛的基本認識 莊春江 數位版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考核 
30% 
 
2. 
期中報告 
30% 
 
3. 
期末測驗 
4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15  佛教史簡介 
第2週
2/22  佛陀的生平 
第3週
3/01  四聖諦之一:苦諦—苦的現象 
第4週
3/08  四聖諦之二:集諦—苦的成因-1:無窮的欲望 
第5週
3/15  四聖諦之二:集諦─苦的成因-2:愚昧的執著 
第6週
3/22  四聖諦之三:滅諦--苦的止息-1:十二因緣的順觀 
第7週
3/29  四聖諦之三:滅諦--苦的止息-2:十二因緣的逆觀 
第8週
4/05  四聖諦之四:道諦─滅苦的方法-1-正見、正志」:正確的見解、正確的方向 
第9週
4/12  道諦--滅苦的方法-2-正思、正定」:正確的思維、正確的情商 
第10週
4/19  四聖諦之四:道諦--滅苦的方法-3-正語、正業」:正確的語言、正確的行為 
第11週
4/26  四聖諦之四:道諦--滅苦的方法-4-正命、正勤」:正當的職業、適度的步調 
第12週
5/03  四聖諦之四:道諦--持守五戒 
第13週
5/10  「四念處--觀身不淨」 
第14週
5/17  「四念處--觀受是苦」 
第15週
5/24  「四念處--觀心無常」 
第16週
5/31  「四念處--觀法無我」 
第17週
6/07  綜合討論 
第18週
6/14  期末測驗